您现在的位置是: 主页 > 湖南 > 社会

湖南夫妇投9000万办雨花非遗馆 探索“民办公助”模式

潇湘眼杰 2021-10-03 07:18:10 阅读:4078 来源:凤凰网湖南 分享:

提要如果6年前没来湖南雨花非遗馆,刘上四可能还是个藉藉无名的乡下小生意人。

湖南雨花非遗馆内的非遗大舞台

如果6年前没来湖南雨花非遗馆,刘上四可能还是个藉藉无名的乡下小生意人。

如今,他是名声在外的“雨花堆字牌匾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。

类似的命运转折,在雨花非遗馆200多名非遗传承人中还能找出不少。

可以这么评价湖南雨花非遗馆——它是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的优秀案例,是靓丽的城市名片、亮眼的文化符号。它探索出的“民办公助”运营模式,在非遗馆建设井喷的当下,颇有借鉴价值。

让非遗重返生活

湖南雨花非遗馆创始人郭存勇和邓运姣夫妇,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。如今很多非遗技艺,在他们的少年记忆中,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

竹编,编的是生产用的箩筐、乘凉用的竹塌;剪纸,剪的是百姓人家的窗花;木龙榨,早年间各地茶油作坊里都有。至于卯榫等木艺,木匠出身的郭存勇再熟悉不过。

进入21世纪,空调取代了竹塌,现代印刷品取代了剪纸年画,现代油脂工业打败了传统榨油工艺……在工业化引发的国人生活方式变革中,传统技艺纷纷退居幕后,沦为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“遗产”。

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,也在21世纪初起步。几经探索后人们认识到,文化与生活是鱼和水的关系,最好的非遗传承方式是让它们重归生活、找到新的水源。要达成这个目标,需加大非遗教育传播,让大众了解非遗;要进行创新创造,使非遗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应用。

上述理念,在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》中,得到了充分体现。

问题是,在世的非遗艺人们大多散落在县城乡村,和大众有距离间隔。他们普遍年龄偏高,不熟悉现代传播方式,也缺乏创新能力。

2018年11月,时任湖南省委常委、宣传部长蔡振红(左三)一行,调研湖南雨花非遗馆。左四、左二,为郭存勇、邓运姣夫妇。

2018年11月,时任湖南省委常委、宣传部长蔡振红(左三)一行,调研湖南雨花非遗馆。左四、左二,为郭存勇、邓运姣夫妇。

雨花非遗馆

2014年,郭存勇在长沙市雨花区经营一家红木馆。

起初,他想把这里改造成“百工街”,将各种手工艺人聚集起来,帮助他们创新创造、对接市场。“百工”之中有很多非遗技艺,但当时的郭存勇,还没仔细思考二者的关联。

当年,雨花区文化系统的一个干部来调研,建议郭存勇“把主题对准非遗”。得到点拨后,郭存勇决定把红木馆改造成非遗馆。

这个想法,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。2016年,雨花区委区政府牵头成立了“天下非遗在雨花”传承与保护工作暨雨花“非遗”民俗艺术特色街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。

领导小组下设的指挥部,组织了湖南雨花非遗馆及周边的大规模升级改造。比如,2017年建造了集中展示、服务接待的窗口;2018年建造了非遗大舞台,增加了非遗展示展演的专业表演区域。

随着领导小组工作的持续展开,“非遗”民俗艺术特色街区,也成为湖南雨花非遗馆开展“非遗+消费”、“非遗+文旅”等的重要载体。

“非遗”民俗艺术特色街区一角

“非遗”民俗艺术特色街区一角

“堆字牌匾

湖南雨花非遗馆在2015年挂牌。

自那时起,郭存勇四处拜访非遗艺人,邀请他们入驻非遗馆。

当年,他在邵阳乡下找到了“堆字牌匾”艺人刘上四。

早年间的祠堂和店铺门口,经常能见到“堆字牌匾”。匾上的字由特制泥浆堆垒而成,其形立体大气,贴上金箔后熠熠生辉。堆字所用泥浆,由粘土粉尘、生漆、桐油、矿物等调和而成,阴干后能历经风雨而不裂。堆字的过程,则是用汤勺等器具盛着泥浆,在牌匾上一点一点地勾勒“横竖撇捺”。

这门技艺融入了书法艺术,也凝结了数代工匠摸索出的矿植物知识。

要说它有什么缺陷的话,那就是制作繁琐、成本过高。高效廉价的电脑制匾兴起后,刘上四转行当了油漆店老板。遇到郭存勇时,他已有多年没怎么碰过老手艺。

郭存勇劝刘上四去长沙,那里的商家流行复古风,“堆字牌匾”会有市场。

那一年刘上四60岁,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,去外地创业真不是件容易事。但重拾老手艺的念头不断撩拨着他,郭存勇三次登门也诚意满满,刘上四最终同意了。

前三个月,刘上四没开张。郭存勇帮他减免了租金,邓运姣带着他的作品四处推荐。有了前几单生意后,刘上四在省城逐渐站稳了脚跟。2016年,“雨花堆字牌匾”被纳入长沙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。这门技艺,在省会开始了新的传承。

后来陆续入驻的很多非遗艺人,都得到了类似帮助。

馆内开设传习所的非遗传承人,也得到了雨花区政府的扶持,仅仅补贴一项,2018—2020年就发放了216万元。

“雨花堆字牌匾”传承人刘上四

“雨花堆字牌匾”传承人刘上四

“非遗生态”

到2020年,雨花非遗馆已经聚集了非遗传承人200多名、非遗项目359个(其中世界级人类名录10个、国家级名录20个、省级名录35个),在全国同类场馆中首屈一指。

这些非遗传承人,大多身怀绝技。

“湘西竹编”传承人李元跃,能用竹条编制出花鸟鱼虫等各种复杂的造型。“宝庆瓷刻”传承人刘金铎,能在瓷器上雕刻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,他的作品《总统普京》,曾作为国礼赠送给普京本人。还有湘绣、女书、皮影戏、洪氏剪纸、滩头年画……皆有惊艳之处。

馆内的艺人工作室,是开放空间。参观者可观摩其生产演绎细节,感受其中蕴含的风俗习惯、生活智慧和审美取向。这种鲜活感,吸引了很多游客和非遗爱好者,又把他们中的一部分“培育”为消费者。

2021年8月颁发的《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》,高度重视中小学生非遗教育。在这个领域,湖南雨花非遗馆也做了很多探索。它以竹编、木艺等非遗工作室为载体,开设了30多个非遗手工课堂,广泛开展中小学生课外研学活动。如今,它是全国和湖南省级“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”,覆盖了长沙大部分中小学校,也吸引了北京等外地学校。“疫情之前,30多个研学课堂基本是满负荷运转。”郭存勇说。

长沙是“会展之城”,涉外展会活动频繁。要组织外宾了解中国传统文化,湖南雨花非遗馆是很好的去处。除了接待诸多外事文化交流团队,湖南雨花非遗馆也积极“走出去”,先后参加了“外交部湖南全球推介会”“中非经贸博览会”等国际展会。该馆连续 4 年选送作品参加深圳文博会,共获金奖 3个,银奖3个,铜奖3个。

长沙要打造“文化高地”,在长沙市、雨花区政府的策划推荐下,很多媒体来湖南雨花非遗馆寻找故事。刊发的相关新闻报道,几年下来累计2000多条,其中不乏中央一套《新闻联播》、《晚间新闻》的关注。

艺人、游客、研习者、消费者、媒体、学者……这些群体的聚集,如郭存勇所说,“构成了初具规模的非遗生态。”

湖南雨花非遗馆内的中小学生研学课堂

湖南雨花非遗馆内的中小学生研学课堂

“生态”的价值

这个生态带给非遗艺人们的,有曝光传播的渠道学习交流的环境创新创造的灵感

刘上四,就是典型受益者。

他的巨幅作品,登上了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。央视财经频道,专题报道过他的故事。这几年,有多家媒体采访过他。当初无人知晓的乡下油漆店主,如今是倍受瞩目的非遗大师。

工作室带给刘上四的收入,早就超过了当年的油漆店。新的环境,促使它不断学习。在同行的交流中,他察觉到了新的市场——用堆字技艺制作的装饰用书法匾额。为了给新产品注入特色书法,他最近在苦练毛字体。他学会了用微信和抖音展示作品,吸引了不少外地网友的购买兴趣。

但匾额的体积大,不便邮寄。刘上四解决问题的灵感,源自拜会客户途中看见的一副竹简。“竹简再大,卷起来也不占地方,方便寄快递。”不久后,他创作出了竹简样式的“堆字牌匾”。

至于使用什么样的原材料和工艺?馆内做竹编的同仁能给出可靠建议。

刘上四也给他人提供灵感,真馨香堂创始人喻均华借鉴他的技艺,发明了“香的字”。这种融合创新产品,在湖南雨花非遗馆内还能找出很多。

真馨香堂,是一家年销售额数千万元的成熟企业。喻均华愿意把旗舰店开进湖南雨花非遗馆,也是看中了它背后的非遗生态。

“它给非遗传播和创新提供强劲生命力,帮助非遗更好的融入现代生活。” 喻均华评价。

真馨香堂

真馨香堂

“民办公助”

目前,国内非遗馆建设进入井喷期。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《“十四五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》提出,将建设20个国家级非遗馆。浙江、湖北等省份,也提出了省、市、县三级非遗馆建设规划。中办、国办颁发的《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》,提出建立包括非遗馆在内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,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。

湖南雨花非遗馆走在了前列。很多外地官员和专家学者,来取过经。

提到最核心的运营模式,郭存勇和邓运姣总结了四个字——民办公助。

民办”的意思坚持市场化运营。市场的竞争机制,促使非遗艺人们不断学习创新,其结果就是非遗接受了市场的检验、在现代生活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。市场化也是凝聚非遗生态的有效路径,是创新的天然温床。

“公助”,指必要的政府扶持。非遗本身就有浓厚的公共文化事业属性,近年来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政策,把非遗保护发展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,因此催生了非遗馆建设大潮。非遗要通过市场来“自我造血”,但相比影视动漫等经营性文化产业,它的“造血”能力较弱,在初期阶段需要政府扶一把。拿湖南雨花非遗馆来说,每年场地租金、水电费用、人员工资得花掉近千万元。郭存勇夫妇已陆续投入了近9000万元,为了筹集资金,他们不得不卖了其它产业。如果没有没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——包括雨花区政府补贴给湖南雨花非遗馆的近900万资金,夫妻俩没法坚持至今。

湖南雨花非遗馆场馆面积为2.4万平方米。进驻的300多个非遗项目,平均每个只有60多平方米的空间,既不能再批量引进项目,也没法满足单个项目的拓展需求。基于这个情况,当地政府在规划建设中的圭塘河非遗艺术小镇里,为湖南雨花非遗馆预留了一个新场所。

非遗艺人们对新场馆寄予了很多期待。比如,长沙冬冷夏热且多雨,场馆最好设计成封闭式的钢架玻璃结构;很多非遗工作室都需要拓宽展示空间,要把这部分需求预留出来……

“希望这些声音能得到积极接纳,给‘民办公助’模式注入新的内涵。”郭存勇说,“在此基础上,形成更完整的非遗保护与传承的‘雨花经验’。”(本文图片由雨花非遗馆提供)

Tags: 湖南  雨花  非遗馆  民办公助 

好文章,需要你的鼓励

随机图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