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 主页 > 园区 > 湖南

中部“智造谷”,三十而立正青春

潇湘眼洁 2022-03-25 10:35:14 阅读:3466 来源:湖南日报 分享:

提要看湘潭高新区如何打造科技创新高地


数字说“谷”

坐落在湘江之滨、被誉为中部“智造谷”的湘潭高新区,成立于1992年,面积46.8平方公里,入驻企业约3400家。2009年晋升为国家高新区,2014年获批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。

湘潭高新区是中部地区技术创新活跃、产业特色突出的重要基地,园区发展呈现出“高”与“新”的鲜明特质。湘潭高新区以“打造‘智造谷’,建设‘自创区’”为定位,先后获得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、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等16项“国字号”荣誉。2021年,GDP、固定资产投资、规模工业增加值、财政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9%、9.1%、10.4%、8.49%。

今年,湘潭高新区将以创建“五好”园区为主线,着力打造“一谷四区”,即以“智造谷”为核心,建设自主创新示范核心区、智能制造集聚区、内陆改革开放先行区、产城融合试验区,力争国家高新区排名前进2位。

记者探“谷”

“以造为基,以智为魂,看湘潭纳海容山,虚怀若谷;因高而远,因新而活,促产业集群聚势,壮气如虹。”

这是一则在湘潭高新区举办的“智造谷”楹联大赛中备受好评的作品。一位评委说,短短几十字,是对园区30年来,尤其是开启“智造谷”建设新征程以来奋勇争先、快速崛起的生动诠释。

30年筚路蓝缕,30载披荆斩棘,一批批建设者接续奋斗,唤醒了沉寂荒芜的土地,点燃了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“新引擎”。步入“而立之年”的中部“智造谷”,犹如一位朝气蓬勃的壮士,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虎虎生威、青春逼人。

春暖花开的3月,记者走进湘潭高新区,看园区如何打造科技创新高地,擦亮中部“智造谷”这张“金字招牌”。

因高而远

——以高端装备制造、新材料、数字经济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所创产值占工业总产值80%

湘潭高新区有多“高”?

园区企业华菱线缆给出的答案是——可上九天揽月!

去年,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,点火装置中的点火电缆和宇航员出舱缆,由华菱线缆制造。发射平台所用电器控制系统中的特控电缆及箭体上的特种导线,也有华菱线缆的身影。企业首席专家张公卓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作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电缆供货商,华菱线缆产品服务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任务300余次,产品可靠安全,获得业界高度认可。

立园之初,湘潭高新区就确立了“发展高科技、实现产业化”的使命。30年来,从来没有因为走得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——

这里,是多个“中国第一”的诞生地:第一台5兆瓦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,第一台300吨电动轮自卸车,第一辆城市轻轨车,第一套船用电力推进设备……

这里,是孕育“大国重器”的沃土:金杯电工高端特种电磁线助力国家核电项目建设,哈电风能创造了99.65%的风场可利用率,崇德科技第三代核电技术的主泵轴承技术和生产工艺打破国际封锁……

这里,是行业标准的领跑者:迅达集团“聚旋高效燃烧器”比国标节能40%,时变通讯5G通信及核心研发技术领先全球,中星电子制定了国内首个公共安全SVAC国家标准……

高科技“赋能”驱动,湘潭高新区由“高新制造”向“高新智造”加速转变。2018年至今,累计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922.8亿元,年均增长率19.7%。

湘潭高新区的“高”,还体现在发展眼界之“高”。

当招商引资“捡到篮里就是菜”时,这里已经“腾笼换鸟”,引导企业向“微笑曲线”研发端进军;

当大部分工业企业还在单打独斗时,这里已经致力打造产业链,形成配套优势的“强磁场”;

当一些人还在惊呼电商时代“狼来了”时,京东集团、阿里巴巴等一批互联网头部企业已落子于此,数字经济成为发展“新引擎”……

正是这种快人一步的审时度势和超前谋划,中部“智造谷”一路发展、一路凯歌。

站得高,才能看得远;紧跟时代步伐,才能找到发展风口。湘潭高新区将过去“以新能源装备、先进矿山装备、精品钢材深加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”,跃升为现在“以高端装备制造、新材料、数字经济为主导的‘两主一特’产业体系”,积极铺排一批新业态、新动能、新项目,大力促进机器人、新能源装备、先进矿山装备、“5G+大数据”4条产业链发展。目前,“两主一特”主导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0%,经济效益和辐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。

因新而活

——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是全省园区平均值的2.48倍,创新能力稳居全省园区前5位

走进湘潭高新区院士创新产业园湖南西交智造科技有限公司,一台3D打印机正在打印一名患者的身体模型,模型将用于手术模拟,为该患者实际手术提供参考。西交智造总经理谭振国介绍,依托卢秉恒院士工作站的人才优势,企业在精准医疗方面发力,3D医疗模型精度可以做到0.1毫米,比头发丝还细。

2015年,湘潭高新区在全省率先建设院士创新产业园,带动创新要素聚集。7年来,一粒粒创新的种子在这里萌芽生长,结出丰硕的果实。目前,院士创新产业园落地在孵院士项目10个,取得19个行业首创成果、近百项发明专利,涉及特种机器人、超纯高阻硅X光探测器、多肽药物研发中心等多个领域,把中部“智造谷”照耀得熠熠生辉。

创新少不了人才。湘潭高新区通过政策引人、服务感人、事业留人,引进科技界佼佼者、行业领军人才及其高端科技项目进入院士创新产业园,已累计引进两院院士6名,聚集11位专家学者、30多位行业领军人才及海归学者,形成了国内三四线城市少有的高端人才“集聚谷”。在院士创新产业园带动下,一个个项目、一家家企业在市场大潮中龙腾虎跃。

“园区要创新,思维破局很关键。”湘潭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游志华告诉记者,针对发展面积受限的实际,园区突破传统思维,构建“1+N”布局:“1”为院士创新产业园核心区,拥有标准厂房近10万平方米;“N”,为湖南省新能源特色产业园、湘潭机器人产业园等园中园。“项目在哪,我们的政策和服务就辐射到哪,这是一个‘没有围墙的产业园’。”游志华说。

一枝独放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。“链式发展、聚链成谷”在湘潭高新区悄然形成。

“走,到企业去看看!”采访中,记者跟随湘潭高新区产业局负责人,走进湖南创一工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,一家专注于新型复合材料产品研发与生产的企业。

刚进企业,几十米长的风力叶片夺人眼球。“这些产品,既要大而轻,又要大而坚固,看似矛盾,其实奥秘无穷,我们就是探寻这一奥秘的能手。”企业负责人介绍,产品使用的FRP材质,符合轻量化要求,在力学性能方面也表现出不易断、防雷击、抗冰冻、防腐蚀等特点。“叶片长度从46.5米到80.5米,可以满足陆地和海上大型风力发电机组需求。”该负责人说。

依靠创新,创一新材料与园区产业链上下游一些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。上游企业伊索尔为其稳定提供原材料,创一新材料产品则主要为哈电风能进行配套。得益于产业链壮大和产业集群发展,创一新材料销售收入连年攀升。去年,湘潭高新区负责建设的湘潭风能创新型产业集群,跻身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。园区“两主一特”3条产业链,产值年均增速达15.6%。

创新洼地,活力奔涌。湘潭高新区“双创”工作2018年、2020年获国务院真抓实干通报表彰;2021年,科技创新获全省真抓实干激励表彰。“近3年,园区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5%以上,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3.98%,是全省园区平均值的2.48倍。专利和商标注册成果年均增长保持在20%以上,创新能力稳居全省园区前5位。”湘潭高新区科技创新局负责人介绍。

以占全市0.9%的面积,创造了18.5%的规模工业增加值、12.9%的财政收入,完成了全市18.5%的固定资产投资。这是过去5年,湘潭高新区交出的“成绩单”。如今,“三十而立”的中部“智造谷”,正乘风破浪,逐梦前行!

行家论“谷”

抓实“三量提升”,扬长避短积蓄新动能,湘潭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、管委会主任 陈荣

2017年,湘潭高新区与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共同编制《湘潭高新区“智造谷”产业发展规划(2017—2025)》,正式提出“智造谷”,系统谋划设计了“智造谷”核心区发展蓝图。

近年来,湘潭高新区通过转方式、调结构,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,中部“智造谷”招牌越擦越亮,“智造谷”建设步履铿锵。

市场竞争,不进则退。未来,湘潭高新区如何牢牢扛稳中部“智造谷”大旗、继续绽放光芒,抓实“三量提升”很关键。

做大产业链总量。重点围绕“两主一特”主导产业及4条产业链,专注于市场主体培育,加强企业孵化,加大二次招商,引导企业入规、上市、升高。在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上,依托湘电集团为龙头,着力推进电机、电控、电线电缆、风电装备等生产制造,打造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先进电传动及风电装备产业集群;在钢材深加工产业领域,以湘钢为龙头,着力推进合金材料、3D打印材料和智能材料等生产,加快推进湘潭精品钢材深精加工产业园建设,形成有效聚集。

做强产业链存量。推进重点领域智能化改造,鼓励风电装备、精品钢材及新材料等行业企业围绕智能装备,柔性加工单元、加工生产线等,引入智能化设备、进行智能化工艺改造,积极创建智能车间、智能企业。积极开展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培育,引导中小企业开展质量、标准和品牌建设,推动产品迈向中高端。

做优产业链质量。专注于创新生态优化,注重构建人才、技术、资金、信息、物流和配套企业、服务功能等优化组合的多维度生态系统,形成从孵化到产业化到技术升级换代的全链条服务平台体系。积极深化产学研合作,推动主导产业链和上下游企业、高校、科研院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。健全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,建立“科技型中小企业—高新技术企业—瞪羚企业—独角兽企业—领军型企业”培育体系,集聚一批科技创新主体。

Tags: 湘潭  湘潭高新区  智造谷  数字经济  创新 

好文章,需要你的鼓励

随机图文